教学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动态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学校迎评篇③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10-17动态浏览次数:

学校迎评篇


07  专家线上、入校考察评估的时间一般在多少天?

线上评估一般2—4周完成。

期间专家通过线上阅读自评报告及其相关材料,听课,调阅课程教学大纲、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对参评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全貌”进行全方位审核,查找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形成个人线上评估意见与问题清单,梳理、整理问题清单并确定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问题。

专家入校评估时间2—4天,首次参加审核评估的学校原则上4天。


08  学校在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环节需要做哪些工作?

线上评估时间为2—4周,基本流程包括:

(一)线上评估开始前:参评学校需要与项目管理员对接,明确学校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包括系统测试等),依据要求,在审核评估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交基础材料、自评材料及其他材料等;做好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

(二)线上评估第1周:专家组主要进行材料研读,线上调阅材料,高校根据专家评估工作需要提供相关材料。

(三)线上评估第2周:专家组主要进行线上访谈座谈,高校根据专家需要,协调好时间安排,组织相关人员按时参加访谈座谈。

入校评估时间为2—4天,基本流程包括:

(一)入校评估前:专家组组长与高校商榷入校考察时间、天数、环节和重点考查内容等,高校提出是否召开评估说明会;高校与项目管理员和秘书对接,做好自评材料、专家案头材料、专家行程与住宿安排、工作手册、工作牌、经费预算等。

(二)入校评估开始前1天:做好专家组报到事宜。


09  参评高校如何准备新一轮审核评估相关材料?

高校应从基本材料、教学档案、支撑材料、引导性材料等方面准备评估资料。

一是基本材料。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等应该作为评估的基本材料,上传至评估管理系统,不能等到专家需要时再临时提交;同时,上一轮审核评估的反馈意见和整改情况须作为基本材料上传评估管理系统,整改成效应该有明确的支撑。

二是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高校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基本材料,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证据”,包括课程大纲、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践等过程性与终结性材料。教学档案按高校日常管理规定存放,无需做特定的整理,应保证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在审核评估期间按要求上传,切忌突击整理和弄虚作假。

三是支撑材料。《自评报告》等评估材料中的所有结论,应有充足的数据和事实支撑,不能只有结论,没有事实陈述和证明支撑。支撑材料指用于支撑或证明自评报告所述内容的相关材料,主要包括管理文件、教学资料、学生学习档案、各类记录性材料、合作协议或其他佐证材料等。支撑材料以高校教学档案为基础,与教学档案有交叉的部分无需单独整理,可依据所支撑的项目和要素提供材料索引,以方便专家查找、审阅。

四是引导性材料。主要包括高校职能部门、教学机构、学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单位等材料,教学活动安排和人员目录,如校历、当周课表、教师名单、学生名单等。


10  线上评估硬件支持条件中有什么必须准备的吗?

线上评估阶段参评高校无需对硬件条件做特别准备,线上评估是否听课、调阅学生试卷和论文,由专家组视学校现有信息化条件和工作需要,与参评高校协商确定,不搞“一刀切”,也不提出强制性要求。

如参评高校具备或部分具备线上听课、调阅材料条件,只需提供有条件的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材料清单,专家组根据清单进行勾选、开展线上听课、调阅材料活动。

若参评高校不具备线上听课、调阅条件,可向专家组进行说明,专家组不强制要求参评高校提交,待专家入校再现场听课、调阅材料。


11  审核评估专家常用的考察方法有哪些?

(一)是深度访谈。访谈形式以一对一访谈为主,访谈对象包括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离退休人员,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五个度”进行。

(二)是听课看课。实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状态,学生的听课状态,教材的选用,师生互动情况,实验情况,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情况及效果,一般每位专家听课门数不少于3门。

(三)是校内外走访考察。“走访”是指对校内教学单位、职能部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用人单位的考察,着重看学校的中层、基层是如何做的,效果如何。

“考察”特指专家对学校的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和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食堂、宿舍等学生生活设施能否满足学生生活需要进行的考察。

(四)是文案审阅。对教学文档、支撑材料、毕业论文(设计)、试卷、人才培养方案等材料进行查阅,每位专家须调阅2个以上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不少于3门课程的试卷和试卷分析报告。

(五)是问题诊断。一是对多种相关信息相互印证的兼听并收法;二是考察一个专业(院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贯穿法;三是对薄弱方面多渠道检验的弱项核实法;四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上下贯通法。

(六)是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做好与同组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共享考察结果,增加考察信息量。



来       源:华交教务

一审一校:黄伟豪

二审二校:贺慧文

三审三校:麻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