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2827日由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财政厅联合下文批准建设的首批十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由华东交通大学牵头,联合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为期四年。2018年顺利通过了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验收,排名前三。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2019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通知(教技厅函[2019]71号)。由我校雷晓燕教授牵头申报的“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

中心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具备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工程为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江西省“双一流学科-优势学科”(全省共11),华东交通大学“塔尖学科”。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要依托,平台主要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安全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工程实验室、江西省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与维护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等。目前正积极申报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与品质保障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了中部地区最大的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基地等,部分实验基地如图1-3。中心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研究方向,建立了先进的研发平台,购置了大量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总价值1亿多元,如表1所示,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系统如图4-8所示。从实验室基地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充分保障了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条件。

中心主任雷晓燕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先进轨道交通”专家组成员。团队徐长节教授2016年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评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年评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团队陈梦成、刘林芽、黄志超、冯青松教授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江西省政府津贴获得者3人,詹天佑铁道科技奖青年奖2人、茅以升铁道科技奖1人。中心拥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与环境和交通工程材料安全技术江西省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中心目前共有112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4人。

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以来,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8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13项,科研经费5700多万元;新增省部级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1600多万元;新增横向课题300余项,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主要科研项目如表2。授权发明专利70项,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近400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000余篇。完成的项目“长期循环动载下饱和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技术及应用”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应力条件下深厚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全过程控制”2014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速铁路长大桥梁、高架站无缝线路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2012年获中国铁道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获其他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完成人及排序 获奖时间 获奖名称、等级
长期循环动载下饱和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技术及应用 徐长节(4) 201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轨道结构环境友好与安全服役保障技术 雷晓燕(1) 2019 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废弃陶瓷、锂渣和高钛重矿渣在混凝土中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陈梦成(1) 2019 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复杂应力条件下深厚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全过程控制 徐长节(1) 2014 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 徐长节(2) 2013 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缺陷端部场的高等有限元方法 陈梦成(1) 2015 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理论及关键技术 雷晓燕(1) 2018 教育部科学进步二等奖
轨道交通线路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技术 刘林芽(1) 2018 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高速铁路长大桥梁、高架站无缝线路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 雷晓燕(3) 2012 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特等奖
10  MFS40-55系列拖拉机壳体等重要零部件及关键技术研究 黄志超(1) 2013 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1  高速铁路分布式智能网络电力远动测控终端 陈剑云(1) 2014 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三等奖
12  高速电气化铁路综合调度监控信息流技术及装备应用 陈剑云(1) 2016 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三等奖